歷史上第一部《葡漢辭典》是16世紀末耶穌會在東方海外擴張背景下的産物。文化適應政策是耶穌會在華採取的最主要傳教策略,即了解中國文化,特別是中國精英階層文化,而與之緊密相關的即為語言政策。
學界對此辭典作者身份的質疑已持續近一個世紀。《國際漢學》2022年第4期(總第33期)刊出的《第一部〈葡漢辭典〉編寫背景與作者考》一文,通過重新梳理該辭典的産生背景,對其語言和地域進行比較可觀全面的分析,認為第一部《葡漢辭典》的作者不是羅明堅和利瑪竇,而是一部集體作品。據此,首部《葡漢辭典》的作者不能歸屬於利瑪竇和羅明堅,更不能僅認為是利瑪竇一人之作,因為這兩位意大利神父當時根本不具備編寫葡漢雙語辭典的葡萄牙語和中文水平,還有其他傳教士和中國人參與編撰該辭典。但是,利瑪竇和羅明堅作為耶穌會語言政策的執行負責人,也不能將他們完全排除在編者之外。因此,儘管這是至少有四人參與的集體著作,但利瑪竇和羅明堅仍可能是第一部《葡漢辭典》的主要協調人。
《葡漢辭典》的編撰是東西方關係的一個里程碑,是中歐文化交流的成果,該辭典中葡語詞條大多出自《葡拉詞典》,但與之相比,《葡漢辭典》抄寫員採用更為保守的拼寫法,內容包括葡語、拉丁字母之漢語注音、漢字(單字及片語)構成,用於歐洲來華的耶穌會士在澳門聖保祿學院學習漢語之用。